出诊信息
11月 | 星期四 11-21 |
星期五 11-22 |
星期六 11-23 |
星期日 11-24 |
星期一 11-25 |
星期二 11-26 |
星期三 11-27 |
---|---|---|---|---|---|---|---|
上午 | |||||||
下午 |
学历职称
副主任医师
擅长领域
擅长打理内分泌与代谢的那些事儿: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甲状腺、骨代谢、更年期、多囊卵巢及妊娠期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等。
社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内分泌代谢病学分会常务理事;
厦门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
厦门市医学会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厦门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ection editor (Endocrine) 、现代药物与临床、糖尿病之友、医师在线等杂志编委。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发表SCI论文及统计源期刊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4部。
从医二十余年,秉着用知识保卫健康的理念,发表或制作科普文章、视频、音频千余篇/部。
相关资讯
那个血糖110的病人,后来怎么样了?
本文里的主人公,年近花甲,无妻无子,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如果不是幸运地被邻居及时发现送医,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对于这些病人,我们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之后,如何让他们重拾信心、积极生活,才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除了在病房日常交流中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安慰,我们也让医院的社工及时干预,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医者仁心,但医生没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无法带病人走出生活的阴沟,但仍希望努力指引他们重新抬头去仰望星空。
2019-11-17
关节红肿,痛不欲生?痛风的症状!免费义诊了解一下!
2019-04-18
膳食补充剂,吃否?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一代名医扁鹊绕来绕去、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吃好才能保健康,吃好才能寿命长。是这个理呀!人从呱呱一落地就开始吃,一辈子吃下来的食物要有60吨左右,要是用大卡车来装运,至少也要30辆大卡车才能装得下。能不能吃好这60吨的食物,就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问题来了,吃什么才叫吃好呢?不少网络、媒体、商家顺应“健康中国”的大形势,传播“营养补充”的理念,营养补充剂或是称之为膳食补充剂,于是开始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据统计,2016 年中国膳食补充剂市场达1240 亿元人民币(约合200 亿美元)。关心爸妈的深海鱼油、慰劳自己的维他命、驱赶疲劳的洋参片、补充营养的蛋白粉,诸如此类的“补品”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然而,“人红是非多”,膳食补充剂火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膳食补充剂补进了身体,我们希望的健康长寿是不是就会如约而至呢?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除了吃饭以外,到底是吃“补品”好,还是不吃“补品”好呢?莫急莫急,且容我一步一步道来……膳食补充剂到底是什么?膳食补充剂,又称为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保健食品等,官方对它是这样下定义的:是一种口服的,旨在补充膳食的产品(而非烟草),可能含有一种或多种以下膳食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植物提取物、氨基酸等。通俗点说,膳食补充剂就是一种吃的东西,这个吃进嘴巴里的东西,既不算是食品,也不算是药品,是处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类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吃的东西,大多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部分也来源于化学合成,正确食用对人有一定益处,可维持或促进健康。我们目前可获得的膳食补充剂形式多种多样,有药片、胶囊、粉末、饮品等。市面上较常见的膳食补充剂有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钙、铁、益生菌、氨基葡萄糖、鱼油等。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也属于膳食补充剂中的一种。只要吃得好无需服用膳食补充剂?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存在即合理”,膳食补充剂也是一样,存在就有其作用,就有其价值。如果饮食不合理,出现了营养失衡,这时膳食补充剂或许是不良膳食结构的有力补充。不少膳食补充剂对维护身体健康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如维生素D和钙能够促进骨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叶酸能够有效预防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等。您可能会问“当今不缺吃的时代,还会缺了营养?”这里您可能就小觑了营养不良的内涵。吃不饱(我们称为营养缺乏)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同样吃得太饱(我们称为营养过剩)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还有偏食挑食(我们称为营养失衡)同样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做评论,只摆事实。《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摄入充足,但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 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其中6~11 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因此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按照合理的剂量服用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方面就有其价值,因此不要盲目拒绝,但也不要过度依赖,因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膳食补充剂可以完全为不良的膳食结构查漏补缺,所以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合理膳食、均衡饮食永远是第一位的。膳食补充剂安全无副作用?首先,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膳食补充剂既不是食物,也不是药物,因此它不能代替食物,更不能代替药物,否则可能会出大事。其次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膳食补充剂也摆脱不了这个定律,它也是有其副作用的。如维生素K有促进凝血的作用,有形成血栓的风险;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会降低肿瘤化疗药物的疗效等。前面提到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缺乏、营养失衡以及营养过剩,因此膳食补充剂补充失衡或过剩也不是一件好事,也会带来相应的副作用。如维生素A过量可导致头痛、肝脏损害、骨质疏松、出生缺陷;铁过量可导致恶心、呕吐以及肝脏等脏器损害。因此膳食补充剂补充要有依据、讲方法、科学补。抗氧化补充剂要不要吃?提到抗氧化剂,大家想到的往往是“美容润肤”“抵抗衰老”“避免癌症”等,因此在膳食补充剂的大家族中,抗氧化剂开始粉墨登场,成了“当红明星”。抗氧化剂大多来源于各种天然食物,也有人工合成的产品。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有维生素C、维生素E,还有各种类胡萝卜素,如 β-胡萝卜素、茄红素、花青素、虾青素、叶黄素以及硒元素等。抗氧化剂为啥能这么牛呢?原来身体里有一群号称“自由基”的“单身汉”,因为没有找到它的“另一半”,整天游手好闲,四处游荡,处处惹事生非、搞点破坏。这时抗氧化剂上场了,为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牺牲自己”,甘愿做自由基的“另一半”,把自由基稳定下来,不再干坏事。鉴于此,我们如吃些富含抗氧化剂的水果,就可以帮助舒缓机体的血管内壁,有益人体健康。但是在使用抗氧化剂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又发现,吸烟者吸取额外的维生素E以及β-胡萝卜素会有更高风险的肺癌发生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癌细胞从抗氧化剂中受益或许更多,由此对癌症患者服用抗氧化剂弊大于利。或许这也是应了那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身体内部过于安定,过于安逸也是要出问题的。因此,目前观点认为服用抗氧化补充剂(注意不是天然食物而是补充剂),反而会增加一些癌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吃含有抗氧化剂的水果可以,吃抗氧化补充剂就需要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了。膳食补充剂到底吃不吃?膳食补充剂的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失衡或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疾病的危险性。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达不到全面均衡营养的前提下,适当选择一些膳食补充剂或是一种不错的替代选择。万万不能把这个膳食补充剂替代了食物,作为主要的补充营养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健康食物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样就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了。服用膳食补充剂,请您注意1在服用膳食补充剂之前请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不要自作主张2在未征得医生的同意之前,切不可将膳食补充剂直接取代现有的治疗或是在现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擅自加用膳食补充剂3在服用膳食补充剂时,如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前,需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停用4请牢记,天然的并不一定就是安全的5膳食补充剂中的部分中草药、植物提取物可能会损害肝脏,甚至导致肝衰竭6服用膳食补充剂前,请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服用膳食补充剂对我的健康有帮助吗?*我服用膳食补充剂对我都有哪些益处呢?*这种膳食补充剂可能存在哪些副作用呢?*这种膳食补充剂具体应该吃多少剂量呢?*应该如何吃?什么时候吃?吃多长时间?
2019-03-09
做有趣有料的科普,临床医生需要这些技巧!
讲者 |田建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整理 |玉酱来源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做任何事情,都有知之、好之、乐之这3个层次。时代不同,故事相似大众需要健康科普,这些知识不应只有医生知道。科学传播健康知识,正确认识疾病,识别虚假信息,架起沟通桥梁,传授就医技巧,化解医患矛盾……所有这些,没有科普是万万不可以的!你若不信,这里有故事为证~史上最早的杀医事件《三国演义》第78回是: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这段讲的就是华佗和曹操的故事。曹操当晚就做了噩梦,惊醒后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曹操差人星夜兼程请来华佗,好为自己看病。华佗对曹操说:“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曹操听到华佗这么说,大怒道:“你这是要杀我!”华佗说:“在下岂敢!大王您听说过关羽中毒箭的事儿吧,那次他右臂重伤,就是我给治好的,刮骨疗毒,关公都面无惧色,谈笑风生。如今大王您这只是小病,怕什么呢?”曹操:“胳膊痛可以刮骨疗伤,脑袋怎么能砍开呢?!你肯定是关公派来的奸细,借此机会公报私仇!”曹操说完立刻呼喊手下人将华神医打入大狱。可怜一代医界巨星,就此陨落。这就是史上最早的杀医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只能说那个年代缺少了科普。否则,故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要知道,据史料记载,华佗本人是十分擅长外科手术的。他发明了麻沸散,相当于现代的麻药,能使病人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治疗。我们可以认为,他有能力完成开颅手术。而且,开颅手术早有成功的先例,并非华佗首创。实际上,自石器时代开始开颅手术就在世界各地出现。最早的证据来自于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秘鲁著名历史遗迹马丘比丘出土过一副带有5个穿孔的中年女性头骨,每个孔形成时间不同,且周边都有愈合痕迹。显然,这位病人大约经历了5次这样的开颅手术,且术后似乎都痊愈了。现代,医患矛盾仍在延续~~我有一位姑姑,她身患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还有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当地医院接受微创治疗后半年,又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她认为当地医院没治好她的病,“医生不靠谱”,坚决要求换医院,来到大城市求医。其实呢,这里不靠谱的可不是医生,而正是我这位姑姑本人。她的情况是骨质疏松导致的术后二次骨折,本可以避免的。当地医院的医生反复交代过,术后要坚持吃药,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但姑姑认为自己已经不痛了,病完全好了,没必要再吃药,忽视了医生的嘱托。没想到,不遵医嘱的后果就是再次骨折。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缺少科普。可以说,科普是最棒的“粘着剂”。它可以“粘住”医生与患者,让患者了解真相、减少误区,化解医患矛盾、营造和谐氛围。但是目前看来,医生并未筑牢健康科普的高地。“缺科普”“伪科普”,医患双方都深受其害。科普,不应只有医生知道。患者需要科普:有了科普,患者就可以正确认识疾病、识别虚假信息、提升就医技巧、保卫健康,并减少与医生的误会和矛盾。医生同样需要科普:做好科普,可以科学传播健康,增加患者依从性,防治疾病,与患者架起沟通桥梁,化解医患矛盾。了解这些后,可以说,已达到了“知之”的层面。生活无处不科普下面要说的几个故事,传递了令人感动的科普效应,我也感触颇深。“绿巨人”不见了我曾在某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大鼻子老伯的苦恼》的科普文章,是关于生长激素瘤的。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患者挂了我的号,他走进诊室,挥着手中的杂志说:“我的情况跟您文中说的很像!”交谈中得知,男子被同事、朋友起了个“绿巨人”的绰号,因为他跟动画片中的绿巨人有点像:大鼻子,睡觉打鼾严重;大嘴巴,说话声音挺粗;大手大脚,原来的鞋子都小了……他还皮肤冒油得厉害,跟“大油田”似的,衬衣领子总是油乎乎的;血糖也高了,吃药都压不下去。检查结果证实,这位患者得的正是生长激素瘤。发现了病因,后续治疗就容易多了,疗效很好。男子终于摆脱了“绿巨人”的称号,激动地对我说:“您写的文章救了我,终结了我的痛苦!”我也深感欣慰。科普不仅使患者受益,医务工作者也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作品拓展知识的广度,丰富自己专业之外的医学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保卫自己的健康。肾脏里的“石头”不长了我的一位医生朋友,曾被肾结石反复纠缠,腰痛伴血尿3年,痛苦不堪。他偶然读到我写的一篇关于甲状旁腺瘤的文章,终于明白了自己病根何在。通过检查,很快找到了肾结石反复再生的原因:正是长在甲状旁腺上的这颗“种子”!摘了它。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患者通过我的科普作品受益与感动,我作为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的经历让我对科普事业更加充满热情,我想,这就是孔圣人所说的“好之”吧!把科普做到百姓的心坎上做好科普,需要放弃医生思维,从大众角度出发。很多东西,医生认为患者知道,其实并非如此,需要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明白患者所需要和欠缺的知识。巧妙构思、精炼文字、让患者产生好奇和共鸣,才能变“医生想讲”为“大众所需”。讲科普,其实就像讲故事一样。讲个可能会“暴露年龄”的事儿:我儿时常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对孙老的故事记忆犹新。我是一名70后,当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少儿节目叫做“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孙老每天都会在节目中讲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插播:小编作为80后,对孙老的事迹确实不熟,失敬!)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回忆中,相信都少不了孙老的故事。尽管今天孙老的名字已不再被人常常提起,但他讲的故事深深影响了几代人。他终生将给孩子们讲故事作为自己的事业,将之看做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我们做科普也应借鉴孙老,用有趣、有料的故事,说出疾病的模样,保卫大众健康。科普需要做到4个“巧”,才能做到百姓的心坎上,那就是:时间巧、角度巧、标题巧、故事巧。时间巧科普要结合健康新闻热点。选取最新发生、大众最关心的新闻事件,追踪热点、去伪存真,还原健康真相、抢占健康高地。除了抢热点,在一些特殊节日期间也可花点巧心思:例如清明节期间说说“糖尿病人能否吃青团”,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818糖尿病的前世今生,立冬前后讲讲寒冷季节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要点。角度巧这个说的是选题切入要从大众(患者)的角度出发。一篇科普说明白一件事就好,而非多多益善,信息量太大,大众可能吸收不了。靠谱的科普,有料是王道。不妨多想想,大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误区最多的是什么?最易忽略的是什么?例如,刚诊断出糖尿病的患者通常想了解,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有甲状腺结节的人,常会陷入“我必须严格禁碘”的误区;患者最容易忽视用药时间、用药方式等细节,导致疗效不佳。这些话题,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鸣。寻找最佳角度要求练好5项基本功,缺一不可。读书:大量的阅读积累;学习:专业知识的精进;工作:细致的观察与感受体会;思考:深入思考,高度敏感;态度:坚持不断写作与输出。标题巧几乎所有10w+的文章都少不了一个出色的标题。好标题才能吸引眼球、增加阅读量。当然,这么说不是让大家去做“标题党”,只是说没有好的标题,是很难“推销”出去优质内容的。这里举个栗子: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站着吃药不腰痛》。大家读到这个标题可能会想,只听过“站着说话不腰疼”,站着吃药是什么鬼?其实,在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中,有一类常用药是磷酸盐类药物,它们有种特殊的服药方法,那就是要站立位服药,这样才能使药物顺利进入胃肠道,而不会粘在食道上造成食道损伤。类似标题还有《测血糖的“潜规则”》《关节里面长“石头”》《甲亢还是“假”亢》等等,不再赘述。故事巧要想使科普真正有趣、有料、记得牢,故事构思很关键。好的故事,必须做到生动有趣、便于理解,且实用性强。例如,很多患者都因担心药物“伤肝伤肾”而不肯用药。想说明白这件事儿,我们不妨将吃药这一过程看作是药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并规划出3条旅行路线。有些药物走的是路线1,即口服进入胃肠后,随食物消化,与粪便一同排出,自然是不会伤到肝和肾的。有些药物走的是路线2或路线3,肝和肾在其代谢中发挥了作用,这些药物便可能会对肝肾有些影响。这么一讲,再配上图,读者自然看得明白,也消减了不必要的顾虑。达到以上“4巧”的要求,离“乐之”这一层科普最高境界大概也就不远了。作为一名医生,病人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病人教会了我很多,也传递给我持续做科普的力量。我始终认为,自己不仅是终身的医生,也是终身的故事人。诸位同道或许也有同感吧!谨以此文与读者共勉。
2018-12-15
二甲双胍的“前世今生”
二甲双胍的“故事”讲了五十多年,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二甲双胍呢?近期,有关二甲双胍的“新”故事不少,说它能减肥、助长寿、防癌……这些说法到底是真还是假呢?诞生之初:“生不逢时”双胍类药物的“诞生”,要感谢那些细心的牧民。他们在放牧时,无意中发现了双胍类药物的“妈妈”——一种牧草,学名叫“山羊豆”,法国人叫它“紫丁香”,西班牙人叫它“三叶草”。牧民们发现,山羊吃了这种牧草后,产奶量会增加。“山羊豆”这个名称,想必也是由来于此。自然界的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逃离。但是,植物也有自己的“绝活”,通过多年的进化,练就了过硬的“防身术”,山羊豆也不例外。它有一定的毒性,可使牲畜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即便山羊吃了它能增奶,但为了保命,也不能多吃。山羊豆就是靠这个方法保护了自己。之后,有心人曾尝试利用牧草的这个副作用来治疗糖尿病,但都是“小打小闹”,未形成气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种牧草引起了德国科学家的注意。他们从山羊豆中提取出山羊豆素,即二甲双胍的“祖先”。这大快人心的发现应该让糖尿病界为之欢呼雀跃了吧?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因为正是在这一年,糖尿病史上发生了最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胰岛素诞生了。应用胰岛素以后,糖尿病患者迅速恢复了体力,有时甚至可以用“起死回生”来形容患者的变化。胰岛素凭借其显著疗效,迅速风靡全世界,可谓“光环笼罩、抢尽风头、占尽先机”。与胰岛素相比,双胍类药物显得“势单力薄”,很少有人关注。“家族歧视”:“无端受累”今天的双胍类药物只有一个“独生子”——二甲双胍。但在过去,“双胍”是个“大家族”,有苯乙双胍、丁双胍和二甲双胍等。“老大”苯乙双胍,降糖效果最强,在20世纪60年代可谓“大出风头”。然而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苯乙双胍虽然有较强的降糖效果,但它会引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一乳酸酸中毒,会明显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于是,人们开始对“双胍”家族的“坏品质”有些担忧,苯乙双胍在许多国家被禁用。而“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也自然而然地受到波及和牵连,被打入“冷宫”。时至今日:“大器晚成”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胰岛素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王道”,很多问题仍无法解决。于是,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被重新认识。二甲双胍与苯乙双胍虽然是“一家人”,但“本质”却大相径庭。二甲双胍“本性善良”,不会干“坏”事,引起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远远低于苯乙双胍和丁双胍,也没有明显的引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慢慢地,人们肯定了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被打入“冷宫”已久的二甲双胍再度“受宠”,逐渐成为各国糖尿病治疗指南的首选推荐药物。“主业”:降血糖首先,二甲双胍可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力量变得强大;其次,人体肝脏像机器一样可以产生糖,使血糖升高,二甲双胍具有减少肝脏产生糖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第三,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肌肉和肝脏等组织对血糖的利用,如同发动机烧汽油一样,把糖消耗掉,也能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总体而言,,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血糖的来源、增加血糖的利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副业”:兼职众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是一种降糖药物,而是一个“多面手”,除了降糖,它还可以做很多事。改善血脂二甲双胍可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这些都是血脂中的“坏人”。而对于“好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无明显的降低作用。简单地说,二甲双胍可以打压血脂中的“坏人”,保护“好人”。改善血压二甲双胍具有轻度改善血压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减少心血管疾病医学上把糖尿病称为心血管病的“等危症”,使用二甲双胍后,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治疗脂肪肝在没有明显肝功能损害时,使用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肝脏炎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常表现为肥胖、多毛、月经紊乱和不孕。二甲双胍通过多种途径平衡女性体内的多种激素,可以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抗肿瘤糖尿病可能是多种肿瘤,如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二甲双胍通过改善糖尿病来预防肿瘤的发生。随着二甲双胍使用时间的延长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这种保护效应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近期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减少乙型肝炎、肝硬化向肝癌的转变。换句话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如果肝功能尚可、转氨酶无明显异常,服用二甲双胍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肝癌的发生风险。抗衰老有人称二甲双胍是“长寿药”,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二甲双胍不是“唐僧肉”,吃了不能让人“长生不老”,但确实可以延长寿命。这种说法来源于国外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要比那些不吃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长。减重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而言,二甲双胍的确有一定的减重效果。但需要提醒的是,二甲雙胍并不是减肥药,对于单纯肥胖者,没有确切的减重作用。三点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特殊问题,首先考虑服用二甲双胍,可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因为二甲双胍“性格”随和,可与现有的所有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合作”。很多病友在使用了胰岛素以后,就停用了二甲双胍,其实是不对的。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用,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因使用胰岛素导致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从而更持久地平稳控制血糖。服用时间可以在饭前、饭中、饭后服用,饭后服用最合适。形象地说,就是放下筷子就吃药,这样可以减少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不适。服用剂量通常,二甲双胍需要达到每天1500~2000毫克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很多患者每天只吃1~2片,剂量不够。可以从小剂量开始,如每次500毫克,每天1~2次。待适应以后,再增加到合适剂量。注意不良反应二甲双胍“千好万好”,但也有“软肋”,即可能导致乳酸酸中毒和维生素B12缺乏。不过,患者也不必过分担心。乳酸酸中毒仅可能发生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或二甲双胍超量服用时,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刚刚开始服用二甲双胍时,不少患者会有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过段时间会慢慢适应。如果已服用二甲双胍一段时间,突然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提高警惕,必要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至于二甲双胍会导致维生素B12缺乏,主要是因为二甲双胍可能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但很少会产生明显问题。患者可以通过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肉类、乳制品、蛋、鱼,或通过口服维生素B12来补充。
2018-12-15
田建卿:用知识的力量保卫健康
内分泌专家田建卿博士在内分泌疾病高发的当下,相信很多内分泌方面的病人在各大媒体查询内分泌疾病科普知识的时候都能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田建卿。作为一名致力于内分泌疾病的医学博士,田建卿不仅治愈了众多内分泌疾病病人,更在内分泌疾病预防科普方面辛勤耕耘。相信大家读了田医生的科普一定受益匪浅,但大家对他的历程却知之甚少,今天费米医学特地请来田建卿博士做客访谈。是什么因素让您成为一名医生的?田建卿: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与医生结下了很深的情缘,记得那是在我还没上学的一段日子里,我是一个“特别爱生病”的小孩,或许是体质太弱,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现在也无从考究了,总之会经常发烧,一烧就是高烧。那时父亲单位有个卫生室,只有一名康姓大夫,父亲单位上的人生了病都会去找他,康大夫在我心里那是真牛,感觉什么病他都能治。我记得,我一发烧母亲就会背着我去找康大夫,有时晚上康大夫也会来到家里帮我退烧,那时我就觉得医生真是了不起。就从那时起,在我心里朦朦胧胧地埋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潜意识里的目标,伴随我“医”路走来,让我从一名医学生,慢慢地逐渐成长为一名能用技术为患者消除病痛,能用知识传递健康的一名医生,我感到很自豪!内分泌专家田建卿博士如何看待目前的医疗环境?田建卿:说到医疗环境,其实医患问题、医患矛盾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不是今天才有的,追述到我们老祖宗的那时候就有这东西,华佗在给曹操治病的时候,与曹操的病情告知以及术前谈话失败,曹操拒绝高风险的开颅治疗,误会华佗图谋不轨,于是乎酿成了历史上最早的杀医事件。每个人都总是希望越来越好的结果,科学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的期望值就会越高,但生命本身却是一个越来越差的过程,这个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患者对疾病的高期望值与医学治疗手段的有限性,这就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所以我们这一代医生要有担当,要用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模式,让大众懂得医学是不确定的,医学是有极限的,让大众逐渐回归科学、回归理性,因此我们这一代医生只有付出的更多,只有直面医患矛盾、不回避和退缩,尽我们的力量、锲而不舍,让医患矛盾尽可能地在我们这一代医生手中化解,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经开始迸发出一些希望的火花。如何会从医生走向了一个医学科普作家?田建卿:俗话说“无知无畏”,很多患者在“小病”时满不在乎,待到发展成“大病”时,后悔莫及,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痛在心里。一个门诊大夫半天门诊下来,基本上连喝口水、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对患者进行疾病宣传和知识普及基本不可能,所以很多情况下,健康防病治病知识还要依靠患者的主动学习,因此靠谱、有趣、有料的科普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了让患者少吃苦、少受罪、少走弯路,于是乎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走上了科普写作的道路,传递健康知识,让大家用知识的力量保卫我们自身的健康。通过科普的形式,让老百姓更加理解疾病、更加了解医学,真正认识到患者和医生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患者和医生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抵御疾病,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化解医与患之间的矛盾。内分泌专家田建卿博士在行医的过程中有遇到痛心的事吗?田建卿:医生的内心真的需要很坚强,因为一名医生每天都要亲历形形色色病人的酸甜苦辣。记得那是去年的下半年,病房里收住了一名糖尿病足患者,患者的足部感染很严重,细菌已经突破病灶的边界,开始向全身蔓延,再猛烈的抗生素这时也显得无能为力,病人也开始出现脓毒血症的一系列表现,医学有时真的很是无奈,对于延长生命只有选择截肢,但是患者身体状况差,加之合并疾病较多,手术本身对于患者来说也算是一场“生命的赌注”,患者本人求生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意截肢。这时问题来了,家里的所有人都不同意截肢,无心也无力再承担手术风险及后续的诸多问题,一个疾病拖垮一家人,这有时也的确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选择,满足病人的意愿,还是应该遵循家属的意见。报备医院、律师出面,最终未行截肢,病人几天后去世了。或许手术很成功,病人继续延续几月的生命;或许手术不成功,病人没有下得了手术台。医学很多时候面对的是许多的未知与无奈,面对的是痛苦与死亡,医者的心也是肉长的,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很痛的,这些又有多少患者能够真心知道。在行医的过程中又有没有遇到些欣慰的事?田建卿:广大患者朋友们其实不知道,医生其实是很容易满足的,患者的一声谢谢、患者的一个微笑,其实对于医生来说就会感到很欣慰、很幸福。前几天有一位患者的妈妈给我特地送来了“喜蛋”,让我分享“家添新丁”的喜悦,这是一个甲亢女性患者的妈妈,患者甲亢一直没有很好地控制,婆婆急于传宗接代,小夫妻差点为此要离婚。其实甲亢目前治疗效果确切,合理治疗,是不会影响到结婚生子的,有时或许是医生强调负面问题太多,导致病人的思想负担压力太大,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治疗,影响了疾病的康复,作为医生一方面要讲科学,一方面还要勇担当、讲技巧。我接诊了这位患者后,通过交流,彼此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患者树立了信心,复诊几次后病情很快控制稳定,半年左右就怀上了宝宝,整个孕期我们通过门诊或是微信的方式监控甲亢,顺利升级做了妈妈,说要把这个好消息也要告诉我,让我也分享一下她家的喜悦。其实医患之间对立还是少数,相互信任、感激还是主流。内分泌专家田建卿博士您对内分泌学科的工作是如何看待的?田建卿:内分泌科在大多数医院并不算是“拳头”科室,不过,这几年内分泌专业逐步在发声、在壮大,是因为患有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像潮水一样“涌现”,太多了。内分泌学科可以说是咱们人体健康的“前沿哨所”,如果这个哨所没守好,那问题就出来了。很多女孩子喜欢或是愿意选择内分泌学科,感觉这个学科“干净”、“不惊险”,这是因为内分泌科只治疗了疾病的开始阶段,只看到了疾病刚刚开始的模样,如果内分泌医生做得好,疾病就会被阻止在最初的阶段,如果疾病没有被成功阻击,则疾病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如脑梗塞进入神经内科、心肌梗塞进入心内科、肾衰竭进入透析中心等等。作为内分泌科医生很多时候只看到了开始,却往往没有看到结局,出现哪些不该有的结局,或许有我们内分泌医生的责任在里面,作为内分泌医生一定要守好健康的“前哨”,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吧“前哨”再向前移一移,治未病,从更高层面地老百姓更好地拥有健康、保卫健康!请您给我们费米医学的读者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生活常识建议田建卿:健康是福,不要等到疾病来了,才想到健康。用知识来保卫我们的健康,学习靠谱、有趣、有料的健康知识很有必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规律起居、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
2017-09-08
立即预约
长按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