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介绍

医生新闻

病痛拨心弦 用心方为医

病痛拨心弦 用心方为医

 


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主办的《用心:神经外科医生沉思录》新书发布会暨“时代所需的大医之道”研讨会现场。

■本报见习记者 卜叶

“每个疾病背后都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作为医生,你是否愿意花时间了解、去倾听?”《用心:神经外科医生沉思录》这本书叩问着医生的内心。

近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主办的《用心:神经外科医生沉思录》新书发布会暨“时代所需的大医之道”研讨会召开。该书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叙述神经外科医生们从业时的初心、行医时的用心、决策时的揪心、出现问题时的痛心等内心感受。

一名医生的困惑

神经外科医生常年与遍布全身、脆弱细小的血管打交道,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犹如在雪域高原的悬崖峭壁上采撷雪莲一样艰难。

1984年毕业从医的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鲍遇海就是这样一位有经验的采莲人,从业多年,却遭遇了一场不小的职业危机。

2009年,一位59岁的男性患者在做磁共振检查时发现“巨大嗅沟脑膜瘤”,肿瘤周围有广泛的脑水肿。这是一种治愈率很高的良性肿瘤,鲍遇海按常规进行了手术。术后不久,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脑水肿加重,期间鲍遇海集合全科力量抢救,但患者终因弥漫性脑肿胀、脑疝晚期,不治身亡。

随之而来的是没日没夜的指责谩骂以及“杀人医院、杀人医生”标语封堵医院大门。鲍遇海把自己关在家中,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睡觉,折磨他的不是糟糕的医患关系,而是内心的困惑和苦闷。“我认为能顺利完成手术,不存在未知的‘黑箱’。”

查阅资料后,鲍遇海才知道这是一种世界顶级神外专家都会有5%死亡率的凶险疾病,事先他并不知道,这种“无知”令他无法原谅自己。此后,鲍遇海近乎严苛地要求自己,每次上手术台前,阅读国外病例、全面了解疾病情况和患者病情等。

中国还有一大批年轻医生该怎样培养呢?鲍遇海试图利用一切机会,从术前查阅文献、实验室模拟、案例分析到术中讲解、手把手带教等来教育和训练年轻医生。

奇迹的另一个名字是用心

言传身教可以带几个人,靠什么来带整个队伍呢?2000年,凌锋初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担任主任时,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靠权威,靠技术,靠师承,靠“空降”引进……这些方式或效力有限,或难以持之以恒,或尚不具备条件。思来想去,凌锋认为应该靠文化建立共同的理念,把医护患凝聚在一起。

2002年,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及其两名同事在国外遭遇火车脱轨事件。两名同事当场死亡,刘海若因特急特重型颅脑损伤、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脑疝,被当地医院鉴定为“脑死亡”。而凌锋鉴定后,持不同意见,后刘海若转入宣武医院治疗。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刘海若奇迹般地苏醒并恢复了一段时间的工作。这引起外界关注,也迫使凌锋必须回答“奇迹”产生的奥秘。

“所谓的奇迹,其实都是‘用心’使然。”这是凌锋再三思考的答案。

与此同时,凌锋制定了神经外科科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全力以赴,尽善尽美”。为了让科训落实,制定了“手术预案制度”,要求全科医生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把当天要做的手术报告一遍,这项制度一直实行至今。

“它像一块磨刀石,把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磨炼成用心的精英。”凌锋说。

此后,为了培养医院的医学人文情怀,在凌锋的倡导下,神经外科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记录叙事病历的传统。在不给医生过多负担的同时,要求每位医生每个月针对一名患者写一份叙事病例,并将其列入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的必选项。

20余年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积累了将近2000份叙事病例,对临床案例的连续、详细记录也成为《用心:神经外科医生沉思录》这本书创作的根基。

将医学叙事进行到底

何为用心行医?韩启德认为,好医生要有“五心”。虚心,敬畏生命,深知现代医学技术虽然飞速发展但是不能妄自尊大,仍然应该以照护为本。诚心,与病人赤诚相见,细心倾听,设身处地地从病人角度考虑问题,与病人共情。耐心,工作再忙再累,坚持与病人交流,不厌其烦地解释商量。潜心,团队每个成员都学有所长,长期专心研究,心无旁骛,下真功夫。爱心,视病人为亲人,用生命点亮生命,用自己的心血乃至健康换取病人的康复。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人类更关注于技术,更关注于开药,更关注于手术技巧,同时也使医生“五心”的形成面临困难。

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表示,医学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能看好病的学问。回归初心,需要把人文关怀通过叙事医学的手段告诉医学生、医护人员、临床医生,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当医生,为什么要服务患者”。

这样的文化怎么形成?“如果宣武医院3700名员工都认为这件事应该做,并且去践行,那医院的文化就形成了。”赵国光说。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06-17 第6版 医药健康)